close

在四川省樂山市,坐落著一尊佛像,他用慈祥的目光俯視江河與萬物眾生,他就是樂山大佛。樂山大佛是全世界最大的坐佛像,也是全國最大的摩崖石刻佛像。這尊傳奇的大佛有著怎樣的歷史,伴隨著他又有那些傳奇故事,今天我們一探究竟,還原樂山大佛的厚重與歷史。

一、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原名嘉州凌雲寺大彌勒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因坐落於凌雲山,故又名凌雲大佛。樂山古稱嘉州,位於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之處,是岷江流域重要的港口城市。樂山大佛就修建在三江匯流的地方,大江奔流在大佛的腳下,而他極目遠望的是江對岸的樂山城與這蕓蕓眾生。

大佛通高71米,號稱“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前半句是描述凌雲山整體走勢如同睡佛,而大佛又正好位於睡佛的心臟之處。後半句則是說明大佛之壯觀與龐大,頭頂山頂,腳踩山腳,佛與山齊高,故能說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是彌勒坐佛造像,大佛體態勻稱,正坐卻顯得十分放松,雙手自然放在膝上。神情慈祥,大耳垂肩,頭上的發髻有1024個,那雙大腳在未保護時甚至可供幾桌人打麻將。大佛雖為彌勒造像,但同人們心中普遍認為袒胸露乳的彌勒形象有著極大不同。原因在於唐代彌勒佛並沒有徹底本土化,尚未出現體態肥碩,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形象,樂山大佛還保留著許多印度佛教的特征。

巨型睡佛

除了一尊大佛,在大佛兩側的山上,有著兩尊通高16米的左右護法天王,神情威嚴肅穆,與大佛的慈祥對比鮮明。整個凌雲山有著不可計數的小型佛教造像,但都因風化以及人為原因破損。不遠處的麻浩崖墓中,甚至發現了西漢時期的佛像,對於佛教在巴蜀甚至全國范圍內的傳入有著重要意義。

樂山大佛其他石刻

二、建造大佛的艱辛歷程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開元元年,歷時90年,變換四位皇帝,三位修建主持,方才建成。大佛的籌建與前期開鑿由海通和尚與民間組織完成,後期則是章仇兼瓊與韋皋兩位政府人物主持完工。在唐代的技術水平下,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已然是一個奇蹟。

提出修建和開始建造大佛的是黔僧海通,他遊歷四方來到嘉州,有感於山河壯麗,便在此定居。當時的岷江,不像今天一樣,江面寬闊,風平浪靜。據記載,當時岷江泛濫時:“突怒哮吼,雷霆百裡。縈繳觸崖,蕩為厱空。舟隨波去,人亦不存。”海通對這種情況感到十分痛心,認為此處雖然江流激湍,峭壁萬仞,但如若可以積德為善,便可使“石可改而下,江或積而平”,解決水患。於是,他發下宏願,要建造一座彌勒大佛,使得“俾前劫後劫,修之無窮”。

紀念海通法師的海師洞

經過十年的準備,海通和尚在民間籌集了大量的資金,大佛終於動工。一時間,工匠雲集,全國各地的優秀石匠都慕名前來,“萬夫競力,千錘齊奮。大石雷墜,伏螭潛駭。巨谷將盈,水怪易空。”海通和尚為了大佛的修建,將自身置之度外。當時的郡吏見海通籌集了眾多資金,向他索賄,海通回答:“自目可剜,佛財難得”,便挖下了自己的雙眼,嚇退了郡吏,大佛修建方才順利開工。海通主持修建大佛八年,積勞成疾而逝,只完成了大佛的頭部與胸部的建造。

海通和尚去世後大佛修建停工將近十年,開元27年,劍南道節度使章仇兼瓊為了岷江的穩定以運輸糧草,重新動工修建大佛。他用自己的俸錢20萬,以資助大佛修建,最終完成膝部建造。天寶9年,隨著章仇兼瓊調入京城任戶部尚書,大佛的修建再次停工。此後因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中央與當地政府無力主持大佛修建,大佛的修鑿無奈停工。

樂山大佛的大腳

四十年後,時任劍南道節度使的韋皋為了漕運便利,又重開大佛的建造。他捐出俸祿五十萬支持大佛的建造,歷時十五年最終完成了從膝部到底部蓮花座的工程,“ 跌足成形,蓮花出水,如自天降,如從地湧”。為了歌頌功德,昭顯功績,他寫下了《嘉州凌雲寺大彌勒佛石像記》,將這前後斷斷續續九十餘年的大佛修鑿歷程記錄下來。

三、後世大佛歷經坎坷

除了大佛本身,伴隨修建而成的還有一項偉大的工程——大像閣。在唐宋之時,大佛並不像如今那樣,呈現露天的狀態,正如那句俗語,“不看佛身看佛面”,當時的大佛並不能一眼看見全貌,而是有著一座閣樓的保護。晚唐詩人薛能寫道:“像閣與山齊,何人致石梯”,宋人范成大也有“為樓十三層,至頭面以及其足”的描述。由於史料的缺乏和實物的損毀,大像閣的真面目我們不得而知。但有限的史料還是告訴我們,大像閣大約有十三層,每一層對應著大佛身體的不同部位,遊客僧人可以在閣樓中上香,並且還有著藏經文的地方。

大像閣復原圖

大像閣一直保護了大佛接近五百年,在宋元之際,在戰爭的摧殘下化為了焦土。南宋防禦元軍的戰爭中,樂山的凌雲山同重慶的釣魚城一樣,都是抵禦元軍的重要堡壘,宋軍依山勢之險固守。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元軍攻勢的加強,最終凌雲山還是陷落,大像閣很可能毀於此時。明代大學士陳於陛的詩雲:“大像何年設 , 巍巍獨露身”,可見大像閣已經不復存在,空留大佛於山中。後世雖有重建,但亦毀於刀兵,不復夕日的輝煌。

到大佛腳下的九曲棧道

大佛自身的命運也十分坎坷,唐代中國彌勒信仰盛行,所以大佛香火旺盛。晚唐以來,佛教徹底本土化,禪宗信仰的異軍突起,使得大佛所處的彌勒道場地位衰落。加之四川自古以來便“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交通不便,使得大佛只能作為一個區域勝景,在全國范圍內很難聲名遠揚。明清兩代,大佛出現了殘破毀壞的跡象,明代嘉定知府宋鳴琦感嘆:“大像髻半蝕,秋草生蔥芊”,已可見景象的殘破。直到1962年,政府才專門撥款,全面維修早已飽受大自然侵蝕的大佛,才能使之以慈眉善目的形象展現於世人面前。、

四、神秘的大佛

歷經千年風霜的大佛,總是以他的神秘吸引著大家的眼球,關於大佛的神奇和神秘之處,背後是著什麼樣的真實歷史呢?

凌雲山上文人墨寶

大佛鎮水之謎:大佛修建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鎮住岷江水患,章仇兼瓊與韋皋兩位劍南節度使重修大佛也是為了漕運治理水患。更為神奇的是,在大佛修築完成後,岷江較前代也少有吞沒舟船的情況,變得風平浪靜。於是,人們便歸功於大佛,認為是大佛的保佑,鎮住了腳下的岷江。事實上,大佛所在之地是三江匯流之處,三條大江的沖擊,並且背靠懸崖,很容易形成漩渦和急湍。而大佛的開鑿修建將許多石料石塊扔進了江中,復雜的河道逐漸平穩,減緩了水勢,使得此處的江流緩慢。無論海通和尚與後世的修建者是否知道其中的科學因素,有著大佛坐鎮的岷江變得風平浪靜,開鑿的初衷得以實現,使得浩大的工程,成為了百姓的福祉。

樂山三江匯流

大佛寶藏之迷:民間傳說,於樂山大佛心臟之處,有一個藏寶洞,裡面藏有海通法師的寶藏,這不禁引發了許多人的好奇。1962年,建國後第一次維修大佛時,發現大佛心臟處確有洞穴,但打開後除了宋代的石碑與一些破銅爛鐵並沒有何有價值的發現。那麼這個洞到底有何作用,裡面本來藏有什麼呢?據考證,大佛的建造並不是憑想象而來,而是有一個作為標本的母佛,稱之為“小樣”,便於後世大佛損壞後,有可以依照的標本。小樣在大佛建設完成後,曾有過隆重的法事,將它放在大佛之中,做到了“心中有佛,佛在心中”。大佛心臟的洞穴,其實就是放“母佛”的洞,可惜的是“小樣”以及相關文物已經被盜而不見蹤跡。

樂山大佛舊照

大佛“閉眼”之謎:網傳樂山大佛於1962年,1976年等年份有過閉眼現象,原因是大佛不忍心看見人間所受的災害。這種說法,無疑給大佛披上了更為神秘的外衣,顯得大佛也更具神力。但實際上,大佛閉眼的原因是自然風化與酸雨腐蝕導致的表皮脫落,看起來如同大佛閉眼一般。大佛“閉眼”也並不是在這些特定的年份,在缺乏維修的年代,出現這種破壞是正常的事,如今的大佛,在精心的保護維修下,也不會再出現“閉眼”的情況了。

樂山大佛雪景

文史君說:

樂山大佛從建成至今,已歷千年風霜,卻始終屹立在江邊,俯瞰著這娑婆世界。這其中他經歷過香火旺盛,萬眾朝拜,也遭受過戰爭破壞,無人問津,如今他重新煥發了生機。他就是真正的佛,旁觀和親歷世間風雲的變化,卻始終微笑面對一切。

今天的大佛,已經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外圍的大像閣不復存在,人們得以看見他的全貌真容。唐代的大佛是歷史的奇蹟,是勞動人民的創造,今天的大佛是歷史的遺存,是文化的寶藏。樂山大佛早已不僅僅是一尊佛像,他更是活在當下的歷史,活在人們心中的一份美好願景。

參考文獻:

嶽愛國:《樂山大佛閉過眼嗎》,《中國科學報》,2018年7月,

周俊麒:《我國古代佛教建築史上的偉大奇蹟——四川樂山大佛閣研究》,《樂山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

月明日:《樂山大佛藏寶洞之謎》,《文史博覽》2016年第6期。

靳美艷:《從樂山大佛名稱改易看晉以降彌勒信仰的式微》,《黑龍江史志》2013年第6期。

魏亦雄:《樂山大佛的變遷》,《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5年第1期。

王建:《樂山大佛文化之謎新解》,《文史春秋》2006年第7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註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訂便宜機票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