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裡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這裡是中國最炎熱的火洲,這裡是中國最幹旱的地方,而人類的文明卻從未間斷。這片神秘的土地孕育了上千年的文化,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紐帶、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交匯點,它就是吐魯番。提起吐魯番,人們總會想起甜美的瓜果,還會想起她悠久和神秘的歷史。從考古記錄上來看,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水是人類生產生活和文明發展的重要條件,而年平均降水量僅有16.5毫米,蒸發量卻達到3000毫米的火洲,是怎樣變成孕育無數生命的綠洲的呢?

在中國,坎兒井獨一無二。從空中俯瞰,吐魯番這片乾燥而荒涼的戈壁沙漠上,佈滿了無數神秘的凹坑。這些宛如珍珠般的凹坑錯落有致地伸向綠洲,它們的下面是一道道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暗渠,這就是被稱為戈壁灘生命之源的坎兒井灌溉系統。一排又一排豎井深入地下,由長度共計超過5000公里的暗渠相連接。5000公里是什麼概念?就是長度超過印度從南到北的距離!長度與黃河不相上下!這是一個名副其實超級工程。保守估計,坎兒井掘進1米距離約產生12立方的開挖量,那麼5000公里的長度就要挖出超過6000萬立方的土石,把這些土石量堆成25厘米厚2米高的墻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有了坎兒井,160公里外天山上的冰川雪水,便得以引至農田和村莊。這項走在技術前列的古老水利工程,如今仍然潤澤著這片土地。

坎兒井主要分佈在新疆天山山脈東部的吐魯番及哈密盆地,其中尤以吐魯番為多。坎兒井之所以能夠在吐魯番順利使用,與當地特有的地理條件密不可分。吐魯番盆地是中國的最低點,距吐魯番市中心以南50公里的艾丁湖低於海平面154米,是僅次於死海的世界第二低地。整個盆地四面環山,北面有天山博格達峰,西面有喀拉烏成山,南面有覺羅塔格山,東南有庫姆塔格沙山。從天山山腳到艾丁湖的直線距離不過60公里,但高差卻達1400多米。氣溫高的時候,山頂上的冰川融化,流向戈壁礫石帶後迅速下滲,在盆地邊緣形成潛水帶。而吐魯番土質為砂礫和粘土膠結的鈣性土壤,質地堅硬,不易坍塌,這一特點為大量開挖坎兒井,提供了地質條件。

坎兒井,有四個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豎井是開挖或清理坎兒井暗渠時,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同時也是送氣通風口。一般越向上遊豎井越深,間距越長,約有30至70米,越往下遊豎井越淺,間距也越短,約有10米到20米。井深因地勢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淺,最深的豎井可達90米以上。暗渠,又稱地下渠道。一般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處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地在含水層中會匯聚起來。暗渠一般高1.7米,寬1.2米,短的100至200米,最長的長達25公里。地下水源順著挖好的暗渠,引水下流,流出山地區域,進入人們的生活區。人們在挖好水渠,等待暗渠的水流到地面,變成明渠,同時在地表修建具有蓄水和調節水作用的澇壩。這種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將水蓄積在澇壩,哪裡需要用水,就把水送到哪裡。就這樣,一個無動力吸水設施,一個完整的蓄水、澆灌、維修體系就形成了。

2700年前莊子的《秋水篇》裡就有“坎井”這個詞匯。考古學家在托克遜縣柯爾伽依鄉發現了一處水系分佈巖畫。據考證,此巖畫距今已有2000多年時間了。巖畫上有一組小圓坑,有規則地排列著,可以看出是掏挖井泉的跡象。最後一個圓坑之後,成了一條小渠向前延伸而去,與現在的坎兒井極為相似。著名歷史學家王國維在《西域井渠考》一書中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觀點:新疆的坎兒井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其理論依據是得之於《史記·河渠書》,此書記述了漢武帝劉徹曾經命令士卒萬餘人引陜西洛水到商顏山下,因渠岸不斷崩塌,表面引水很困難,於是,便挖掘了許多豎井,使“井下相通行水”,最終使商顏幹渴焦灼的土地得到了清涼甘甜的滋潤。後來,有考古學家在商顏竟然找到了當年的那一口口豎井。那些2000多年前出現在黃土高原的坎兒井,被史人稱為“井渠”。

王國維在《西域井渠考》中闡明了井渠技術西傳的時間和路線。公元前一世紀中葉,西域烏孫國內亂,漢廷一面派人告諭烏孫王烏就屠不能擅奪王位,必須尊崇漢王冊立的元貴蘼。同時,又命令熟悉西北地理的破羌將軍辛武賢率師待命,準備應付事變。辛將軍深知西北地廣人稀,缺水少糧,遠征烏孫談何容易。為了有備無患,他一方面叫人沿疏勒河谷探明路線,建立交通標志;另一方面又令士兵“穿鑿卑韉侯井以西,欲通渠轉谷,積居盧侖以討之。”所謂的“卑韉侯井”,據三國時的學者孟康解釋說是:“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湧出,在白龍堆土山下。”據此一解,可以看出,卑韉侯井與今天的坎兒井幾乎完全一樣。

坎兒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統,它始於2000多年前,超過5000公里,使用時間超過千年。與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而開鑿一條坎兒井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堪稱超級工程!上世紀50年代末期,全疆坎兒井曾達到1784 條,暗渠總長度約5272公里,灌溉面積約50多萬畝。吐魯番、哈密盆地的坎兒井總長度為3000公里,總儲水量達6億立方米,灌溉面積47萬畝,占該盆地總耕地面積70萬畝的67%。這些猶如人體血脈的坎兒井延伸到茫茫戈壁,成了戈壁文明得以發展的生命線,孕育出了吐魯番如玉般的葡萄和甘甜的瓜果,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源。

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起,因缺錢維修,加上超量開采地下水,很多坎兒井出現淤堵、滲漏、裂隙、坍塌,仿佛被抽走了筋骨血水一樣,漸漸退去了往日的激情,一天天在減少、消失。2007年4月,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這項止於2011年12月,花時近5年的調查顯示:新疆境內遺存坎兒井1540條,只有25%的坎兒井有水,它們開鑿年代大多為清代至近現代,主要分佈在吐魯番、哈密等地,其中吐魯番市遺存坎兒井1108條。新疆坎兒井研究學會秘書長吾甫爾說,坎兒井雖說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我們現在已找不出年齡超過1000歲的坎兒井了,因為坎兒井也有生命周期,它的誕生和消亡過程是個優勝劣汰的過程。目前存留下來都是生命力較強的優質坎兒井,只要措施得當,這些坎兒井是有可能傳承下去的。

探究坎兒井衰落原因,首推吐魯番地區綠洲外圍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據衛星遙感監測數據表明,該地區強烈發展荒漠化土地面積已占總面積的46.87%,而非荒漠化面積僅占總面積的8.8%。水資源日漸短缺,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坎兒井水流量也逐年減少。隨著吐魯番地區經濟發展,機井得以廣泛使用。全地區已有的幾千口機井從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區11億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資源中,地下水僅占2億。比較而言,坎兒井造價高,維護難,導致使用率不斷下降;在地表水利用上,一些河流上遊修建水庫,大壩截流後,下遊水源便捉襟見肘。已建的柯柯牙水庫和坎兒其水庫,就對其下遊近百條坎兒井直接造成生存危機。此外,吐哈油田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僅一個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魯番500萬立方米水。油田用水量非常之大,加之打井極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兒井水源間接受到影響。

坎兒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貴人文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尤其在強調生態開發的今天,坎兒井具有不可比擬的旅遊開發價值。如果因為今天的短視讓這份人類遺產消失殆盡,我們將愧對子孫後代。2009年,新疆坎兒井搶救性保護加固工程在吐魯番市拉開帷幕,開始實行掏撈清淤、卵形涵加固、安裝井蓋等保護工作。截至2019年,加固工程已開展了6期,先後投資9000多萬元,對全疆164條坎兒井進行了保護加固——共加固豎井1.57萬個,掏撈清淤明渠、暗渠714公里。其中,吐魯番保護加固坎兒井130條,加固豎井1.37萬個,掏撈清淤明渠、暗渠近650公里。加固後的坎兒井,出水量比過去平均增加30%左右。如今,吐魯番的坎兒井年徑流總量達1.786億立方米,灌溉面積約13萬畝,約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8%、灌溉面積的7%。

在特定時期、特定地區創造的坎兒井,其智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坎兒井可以減少強烈的水分蒸發,節約用水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坎兒井水深藏在地下,可以避免地表層的污染,使其水質純凈清涼。坎兒井的井線越長,沿線豎井越多,匯集的地下潛水就越豐沛。尤其在吐魯番盆地這樣的乾燥高溫地帶,本來就滴水如油,坎兒井的發明有效地防止了大量的水資源被蒸發和流失,這就是坎兒井能保存和使用到今天的生命所在。這個隱藏在戈壁灘生命綠洲的奧秘,一直不斷完善的偉大工程,無疑也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見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訂便宜機票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