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大約1500年前

中國正處於南北朝時期

山西北部的群山中

出現了一座“空中樓閣”

兀然“懸掛”於崖壁之上

人稱“懸空寺”

(懸空寺,攝影師@楊柳岸)

樓閣的上方是危危巨巖

遠古海洋沉積形成的石灰巖層理清晰

如陣列般排列整齊

斜刺天空

形成地質學上的“單斜構造”

(懸空寺,攝影師@楊柳岸)

下方則是一條時常泛濫的河流

夏季驟然而至的雨洪

裹挾著泥沙碎石

不斷沖刷山谷

直到現代

人們才在上遊修築水壩

形成了一個1330萬立方米的水庫

將洪水之災逐漸消除

(恒山水庫,1960年建成,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右下為懸空寺,攝影師@楊柳岸)

懸空寺就位於這樣的山水之間

其最高處的殿閣底部

距離下方河谷約90米

相當於30層樓

(懸空寺高度示意,此處為初建時的相對高度,後來因為河道淤積,相對高度降為60-70米,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01

修建

寺廟的建造者

選擇了恒山腳下的一處山谷

(下圖為懸空寺周圍景色,攝影師@楊柳岸)

如何才能將重達十數噸的寺廟

懸掛到山體上呢?

首先

它需要一組“掛鉤”

山谷西側翠屏峰的半山腰處

並非直上直下

而是一處天然的凹槽

工匠們從高處懸下

利用工具擴大凹槽

鑿出一個可以施展的平臺

(山體開鑿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再在平臺上鑿出巨大的石孔

石孔內大外小

深達數米

“掛鉤”將在這裡安裝

(石孔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而“掛鉤”本身也頗為奇妙

它選用質地堅硬的鐵杉木

並且用桐油長時間浸泡

防腐防潮

最神奇的是木材的一頭

預先打上了楔子

當這些木材插入石孔

楔子便會將木材撐開

恰好卡在內大外小的石孔內

等同於現代的“膨脹螺釘”

(“膨脹螺釘”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這些木材超過2/3的長度深入山體

以巖石平臺為支點

每根可以承受數噸的重量

“掛鉤”便制作完成了

(“掛鉤”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框架

有了“掛鉤”之後

工匠們再次展開“懸空作業”

將建築材料運上山崖

再懸吊至“掛鉤”處

(材料運輸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在半空中

工匠們以“掛鉤”為橫梁

橫梁上設立柱

立柱上再搭梁、枋

利用中國傳統的榫卯梁架組合

將建築材料拼接為一體

(榫卯梁架組裝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類似搭積木一樣層層垛堞

一個完整的框架

便成形了

(榫卯梁架系統,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殿閣

有了框架之後

屋頂、門窗、欄桿接連鋪設

一層層殿閣躍然而出

(殿閣搭建,因現存懸空寺主要重建於明清時期,所以本文呈現的建築樣式亦為明清時期,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而在殿閣內部

為了獲取更大的空間

工匠們向山體一側繼續挖掘出石窟

窟連殿,殿連窟

形成木結構高空摩崖建築

(石窟與殿閣,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懸空寺的建築主體

南北兩座閣樓

正是這樣搭建完成

(南樓,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北樓,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於是

包括寺院、禪房

佛堂、鼓樓、鐘樓在內的

大大小小殿堂40間

南北錯落排列

(懸空寺建築群,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殿閣之間

則用棧道連接

後世更是加建為上下兩層棧道

形成一個閉環

人們行走其上

樓梯或明或暗、曲折迂回

有如攀登天梯

(懸空寺內部棧道示意,下層棧道為現代增設,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最終

一個完整的懸空寺

一個形制毫不遜色於平地寺廟的懸空寺

便呈現在了我們眼前

堪稱奇蹟

(請橫屏觀看,懸空寺建築群,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02

奇蹟

懸空寺的奇蹟

首先是力學上的奇蹟

它成功塑造了

一種輕飄飄的“懸空\"假象

(懸空寺木構架,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而後世又在樓閣下方

增設了數十根纖細的立柱

從而制造出另一種假象

仿佛整個建築

都由這些顫顫巍巍的柱子支撐

(懸空寺立柱,攝影師@胡澍)

(晃動的立柱,攝影師@石耀臣)

而實際上

在一般情況下

這些立柱並不承重

但是遇到極端情況

立柱相當於為懸空寺增加了一份保險

這讓懸空寺從一般的“靜定結構”

躍升為能抵抗極端情況的

“超靜定結構”

據當地縣志的記載

在最近的40年內

曾發生過2次6級左右地震

而懸空寺依然挺立

這裡面就有中國傳統木構架梁柱體系

以及下方立柱的功勞

(超靜定結構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其次

懸空寺的奇蹟

也是選址的奇蹟

它的選址烘托了“懸空”效果

還為懸空寺增添了許多優勢

避免了風雨、洪水的侵襲

(雨淋不到的懸空寺,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風吹不到的懸空寺,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懸空寺每天日照2-3小時,可以避免暴曬引起的木材風化,攝影師@許兆超)

經歷過1500餘年的風霜

懸空寺看盡了人來人往

雲起雲湧

歷經了王朝更替

星月沉浮

它在戰亂天災中屢經修葺

今天我們看到的樣貌

基本上是明清時期重建的遺物

(懸空寺雷音殿,攝影師@王寰)

(懸空寺三教殿,圖片來源@繪圖網)

創造它的北魏王朝

已埋入歷史的黃沙

而它依然在那裡,細數著滄桑

與時間同流

(懸空寺,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所長、李張子薇

制圖:張靖

圖片:餘寬

地圖:鞏向傑

審校:擼書貓

【參考文獻】

1. 李憑,《北魏平城時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 張劍揚,《北嶽恒山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3. 郝蘊等,《北嶽恒山之三聖懸空》,CCTV,2012

4. 郝維和,《千年懸空寺》,文物世界,2007

5. 張影鳴,《特殊自然地形環境下中國傳統寺廟道觀建築營建藝術研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12

6. 許月梅,《懸空寺“懸而不險”的力學揭秘》,力學與實踐,2011

7. 趙強,《工程技術支撐和制約的山嶽風景區景觀建築設計研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13

8. 馬磊,《建築的輕盈感表達研究》,昆明理工大學,2012

9. 梁變鳳,《技藝載道,道藝合一:中國古建築科技、倫理、藝術融合的案例與理論探索》,山西大學,2012

10. 宋昱含,《由懸空寺三教殿小窺魏晉南北朝三教合流》,東方企業文化,2012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訂便宜機票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