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常年往來成渝兩地的我,兩地的景點再熟悉不過了,基本上是去完了。其中青城山我去的次數最多,至於原因嘛,一是青城山半天時間就足以爬上爬下了,二是我對道教興趣盎然。

今年秋我又和朋友相約,再次踏上了青城山。

交通

城鐵發車點在犀浦,坐地鐵可到犀浦站,站臺上就可以完成和城鐵的無縫對接,犀浦到青城山城鐵票價10塊錢,全程大概半小時。

城鐵到達青城山後,坐公交101路,兩塊錢。為了早點進青城山我們選擇站坐觀光車到山門。

交通

“青城山天下幽”

在這坐車時間裡,我先給大家囉嗦幾句,講講“青城山天下幽”這“幽”的自我理解。

“青城山天下幽”,確實如此,青城的山“幽”與其茂盛的植被有關系。這裡樹木高大,松、楠、楓、柏等古樹遮天蔽日。走進山中,晴天難見日頭,陰天雲霧繚繞,確有幽靜之感。

青城山天下幽

再者這裡山谷之中,由於植被茂密,水源涵養好,所以四季流水淙淙。在高大的密林中行走,伴著叮咚的泉水之聲,以動襯靜,豈能不“幽”。

流水淙淙

青城山之幽還來自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巧妙融合。

青城的山“幽”與之在都市之郊也有關。都市喧囂吵鬧,附近有青山當然被襯托出幽靜了。

不過隨著青城山名氣越來越大,人們蜂擁而至,這份“幽”逐漸被打破了。

青城山

線路

建福宮——天然畫圖——全真觀——天師洞——祖師殿——朝陽洞——東華殿——老君閣——上清宮——慈雲閣——纜車下山。

線路

建福宮

提醒一下,千萬別進山門,青城山山門外的建福宮,才是青城山的起點。

建福宮坐落於丈人峰下原名丈人觀。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後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宋孝宗在位時(1162— 1189年)改為今名。

建福宮

建福宮門額建福宮三字是1940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宮門外側為篆書對聯:樵語落紅葉,經聲留白雲。內側為草書對聯:吹笛天寒玉簫更控青鸞住,綠雲路近杜老倩除白發來。(青城山的對聯也是一絕,我會用黑體字標註,你們注意看。)

前殿叫長生殿,供奉的是“蜀之八仙”之一范長生。

正殿供奉寧封和杜光庭塑像。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

後殿供奉,中間是太上老君,左是東華帝君,右為道教全真派創立者王重陽。

殿堂板壁上有張三豐祖師的詩。楹柱上掛的394字的青城長聯,是宣統二年(1910)任灌縣視學的四川通江縣才子李善濟所撰並題,被讚為青城一絕,亦被稱為國內第三長聯。

394字的青城長聯

394字的青城長聯

宮後有赤誠巖、乳泉、水心亭、梳妝臺、林森洞等名勝古跡。

山門

山門是道教傳統的重簷式,山門廊柱之上從外而內有三幅楹聯。

外側楹聯:我愛陰符三百字,準留清氣一山幽。

中間楹聯:早歲文辭妨至道,中年憂患博虛名。

內側楹聯:覽勝而登頂,留連而忘歸。

山門

門內影壁上是張愛萍將軍的草書: 青城山幽子規啼。

山門背面高懸“將軍詩人”魏傳統所寫的“青城天下幽”匾額,影壁之上繪制著一幅青城山的青綠山水畫。

門內影壁

雨亭

進山門後,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望過去滿眼綠色,好像這秋天和青城山一點關系都沒有。

滿眼綠色

登山沒幾步,石道邊上有一茅草亭,青城山的亭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茅草、枝藤、樹條和樹皮搭建,造型上不拘一格,融入四周林木山道。它們有的騎在路中間,有的就在路旁,方便人遊休息。這些亭子便是道法自然的千百年來“活”的物,屬於青城山一絕。

此亭名為“雨亭”。茅草亭前的對聯: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對聯出自唐朝詩人王維的筆下《山中》,全詩應該如下:“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

相傳唐上元二年(761)秋,杜甫遊青城山,突遇山雨,杜甫便在山道邊古樹下避雨。後來此處便修起了供遊人休息避雨的茅亭。

雨亭

青城仙館

沿石階而上,就到了青城仙館,一條仿古街,這裡其實就是個集市,賣土特產的。有興趣的可以逛逛,無興趣的我們繼續走。

青城仙館

天然閣

天然閣是座很有氣勢的亭,共三層,天然閣一切構造都是天然的,樁是老樹,頂是樹皮,亭上枝藤纏繞樹,隨勢造型,地下有一八卦圖形,相當吸引人眼球,因此許多遊人在此停駐擺造型照相。亭前對聯:一煙霞懷舊侶,山月盼遊人。

天然閣

椿仙行道

現在我們行走的這段山路叫椿仙行道,兩旁的樹木多是杉木,還有楠木、柏木和柳樹。

在民國初年,彭椿仙復興青城山 ,訪之者眾。椿仙約法來訪者:欲訪椿仙者,需在山道旁植樹一株。就這樣日經年累月,道路兩邊漸成綠蔭 。後就把這條道叫做椿仙行道。

椿仙行道

怡樂窠

天然閣過後沒多遠,便到了怡樂窠,亭前對聯:小憩自然涼何幸今生來福地 登臨莫畏苦會當絕頂看朝陽

在這裡山路分岔成兩路,左手是步行上山之路,右手是前往月城湖坐索道上山之路,青城山不高,我們是來尋道的,當然是步行上山的。

很抱歉,忘記給怡樂巢拍照了,下次補上。在山間發現一顆銀杏樹,滿樹金黃,這才是秋天該有的樣子嘛,你是否感受到了秋意。

銀杏樹

引勝亭

繼續前行不久就是引勝亭。亭前對聯:雲瞪紆回,倏到危嶺忽開爽;迷離煙樹,旋步絕頂拔荊榛。

引勝亭

這是鼓勵遊人繼續努力向上。引申的含義就是尋仙求道要不畏迷惑和險阻,方能得悟大道。

走吧走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天然圖畫

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簷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年間。

山是畫,樹是畫,草是畫,水是畫,一切的一切的是畫,人如在畫中遊,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盧光表在《遊青城》一詩中這樣寫道:“孤峰峻極插蒼穹,出處惟餘一徑通,樹色萬重山四面,遊人都在畫圖中”。

天然圖畫

匾額題“天然圖畫”四字,坊上有聯雲“溪壑奔騰,百川東去通千派;雲霞縹緲,萬裡西來第一山”。

20世紀90年代初,此處增建天鶴觀,內有藥王殿、老君殿等宮觀。

藥王殿供奉孫思邈,匾額“坐虎針龍”源自於一個傳說,相傳唐代名醫孫思邈用銅圈撐住虎口,拔除了卡在老虎喉中的骨刺,從此老虎成為他的坐。騎殿前對聯:仙方濟世回春景;妙劑宜人育物和。

藥王殿

全真觀

繼續向前,開始分路,一邊是沿著山路向上,一邊是從側面走,但最終都會匯合到一起,大道疏同嘛。因我們要去全真觀,當然是走左邊的路, 呼吸著山間清爽的空氣,你會覺得神清氣爽,忘記了疲勞,沿著山間石階,不一會我們就到達全真觀。

全真觀位於青城山青龍嶺龍居崗半山腰。該地原有龍居庵,後改為道家茶廠。1996年在青城山道長傅圓天大師精心規劃,恢復重建慈航殿、七真殿和五祖樓,並更名為“全真觀”。

全真觀

全真觀為三層大殿。

一層為慈航殿,供奉慈航真人。

二層為七真殿,供奉全真道開派的丘處機、譚處端、馬丹陽、劉處玄、王處一、赫大通、孫不二等七位祖師,他們同為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又在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都受封為真人,統稱“全真七子”。

全真觀

三層為五祖樓,供奉全真五祖,分別是東華帝君、鐘離權、呂純陽、劉海蟾、王重陽。

五洞天

出全真觀往天師洞路上,我們會經過一座牌樓,叫五洞天,為何叫五洞天,因青城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天師道的祖壇,歷代天師多來此朝祖。道書稱青城山為十大洞天的第五大洞天,是張魯所設八品遊治中的青城志所在地,青城主峰大面山(趙公山)又是七十二福地之一。

紅墻門洞兩側楹聯:“府以清壺嫏環居福地,天然城郭龍虎擬仙山”。

五洞天

過了這五洞天的地界,就算到了天師洞的區域了,遠遠可以看到山中天師洞建築。

天師洞

天師洞青城山最大的一處建築群落。天師洞又叫古常道觀,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8年),因觀後有漢張陵天師結茅傳道所居之洞窟,所以就了天師洞之稱。

現存建築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由住持陳清覺主持重建。1920年至1939年,主持彭椿仙再次修繕改建。

天師洞

天師洞的主要建築有山門,三清大殿,黃帝祠和天師洞。

山門為四簷樓角式世構,騎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長長的石級貫通重樓疊閣。柳杉分列石級兩旁。左側有青龍殿,右側有白虎殿。

正中高懸“古常道觀”金匾,門柱兩側有蜀州李世瑛所撰貼金對聯:勝地冠兩川,放眼氓峨千派繞; 大名尊五嶽,驚心風雨百靈朝。

山門兩側,還有鄧錫侯所題對聯:福地凝崆峒,傳相石宣棲仙侶;江源歸節度,欲挽銀河洗甲兵。

三清大殿是天師洞的主殿,為重簷歇山樓閣式五開間建築,其正中懸掛清康熙皇帝禦書“丹臺碧洞”匾額,系全真龍門派青城丹臺碧洞宗的鎮洞之寶。

天師洞

殿內供奉三清,居中供奉元始天尊,居右供奉靈寶天尊,居左供奉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為道教最早崇拜的尊神,東漢時便已享祠禮。南北朝時,始將元始天尊、 靈寶 天尊、太上老君合稱三清供奉

黃帝祠供奉華夏始祖軒轅黃帝。黃帝姓公孫,以土德王曰黃帝。

爬上臺階後面就是天師洞了,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

天師洞

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門前柱上對聯為:“指點中原,萬裡江山歸眼底;登臨絕頂,頻年風雨攬心頭。”

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胸圍7.06米、直徑2.24米。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1800餘年。許多人就是奔著這顆古銀杏樹而來,在樹上系上紅佈帶,祈福。

古銀杏樹

擲筆槽

沿著山道行走,風景也是越來越好,但也越來越窄了,沿石階上行數百步,便來到一處崖壁上開鑿出的石棧道,石棧道名為龍橋,左邊是懸崖,右邊是凹凸不平的山石,有些地方需要稍微彎腰才能通過,其下為擲筆槽,亦稱“涮筆槽”。

龍橋

看到對面的細縫了麼,那就是擲筆槽,像不像一只大筆聳立在山,間民間傳說是張天師降魔時,作符擲筆而成的。

《蜀中名勝記》引《五嶽真形圖》雲:“龍橋處,二山相去百餘步,峰巒急辣相對······兩邊懸巖,俯臨不測。山旁有誓鬼石,天師張道陵與鬼兵為誓”,喝令魔王不得再為害百姓,朱筆畫山,筆跡成槽,留下奇觀。

擲筆槽

走過龍橋,向前走不遠是一個三岔路口,沿著右側山路上山通往朝陽洞。沿著左側山路過訪寧橋走通往祖師殿。

聞勝亭

我們還是走左邊,行約兩三裡,遇山間小亭子,叫聞勝亭,很不起眼。1945年,馮玉祥將軍重遊青城山,適逢抗戰勝利,喜訊傳來,將軍喜極而泣,提筆撰寫《聞勝亭》碑文:“三十四年八月初予來青城山,下榻真武宮。十一日晨,日本接洽投降消息傳來,同志鼓掌歡呼。時予方在灶間取火,聞悉不禁喜極淚流。八載艱苦,竟獲全勝,積年大恥,終克盡雪,予能不為吾民族國家慶乎!乃築亭以為紀念,名曰聞勝亭雲。馮玉祥敬志。”

聞勝亭

祖師殿

祖師殿可以說是青城山所有道觀中最偏僻幽靜的一個,來的人很少,冷冷清清的。抗戰時期,著名抗日將領馮玉祥曾三次到青城山遊歷,並在祖師殿隱居,留下“忠心報國”和“抗日救亡”的詩詞碑碣。

看來這裡真是個隱居的好地方,從我們進來到出去,無人打擾。

祖師殿

祖師殿真武宮: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了。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現在武當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

真武宮

慧根

從正門出去,原路返回。這是一段樹的樹根,根須發達而且呈散射狀,如同人頭發般。不知你我頭上有無慧根,估計是零吧。

慧根

臥龍亭

走到臥雲亭,這裡無人,好好休息一下。前楹聯:盤空樹色 凌雲 綠,亙古煙霞在眼中。

臥龍亭

趁休息,我給大家說個小插曲。白娘子原先是驪山老母的徒弟,是道教中人,後來被觀影菩薩“拐”到佛門中去了,改信佛了。有意思吧,聽完這個小插曲我們繼續走吧。

瑯環仙館

走到山坳處,是個回頭灣,這裡是瑯環仙館,是當年徐悲鴻大師在此教學寫生的地方。仙館大門緊閉,不能入內一探究竟。

瑯環仙館

朝陽洞

瑯環仙館走幾步就到了朝陽洞,其實以前也並沒有這外面的建築,就是一個山洞,朝陽洞有大小二洞,小洞僅容十餘人,大洞可容一二百人。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朝陽洞大洞,因為面朝洞洞穴正對東方,剛好迎接初升的太陽,故曰朝陽洞 ,傳為上古寧封棲真處。

名畫家徐悲鴻先生曾為古洞撰聯雲:“古洞親迎光照耀,蒼巖時有鳳來儀。”

朝陽洞

洞中供奉寧封真君及呂祖、邱祖、三官神像。

洞外的棚子內,有很多賣吃的,就在這裡補充下體力,一會就該爬青城山最累的九道拐了。

九倒拐

果然是修道之路不易啊,想成仙要回轉九次,方得升天。慢慢爬吧,過了這九倒拐,成仙了,路就好走了。

九倒拐

壯觀臺

爬過九倒拐,盡頭處就是壯觀臺,顧名思義就是此處可壯覽青城前山風光。草亭前對聯:騰空雙屐雲中插,隔嶺一峰天外來。

壯觀臺

冬天青城山霧氣大,能見度低,不看也罷。沿山脊前行裡許,又到岔路口,一邊是上山去老君閣,一邊是去上清宮,我們決定直上老君閣,不走回頭路,下山再去上清宮。

大赤天宮

道教的第三十三重天闕。古語有雲:三十三天,離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

大赤天宮

大赤天宮後面,就是銅鎖陣,離恨天鎖相思,鎖住人世間一切相愛的人。掛同心鎖現在是中國景區一大特色。

銅鎖陣

石碑

前面石階兩邊,各有馱碑石龜一尊。烏龜底座馱著方塊石碑,正規的叫法為“螭首龜趺”。“螭”,古代傳說中沒有角的龍,常用於建築或工藝品的裝飾。因碑首是螭龍戲珠鏤刻圖案,所以叫“螭首”;“趺”,碑下的石座,“龜趺”就是烏龜石座。

明楊慎《升庵集》載:“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碧海倚深

大道無極

東華殿

一路前行到達東華殿,東華殿屬於老君閣建築群的一部分。供奉東華帝君、正陽祖師鐘離權、純陽祖師呂洞賓。

東華殿

老君閣

後面就是青城前山最高點老君閣了。老君閣又稱彭祖峰頂,或稱高臺山、老霄頂、寶頂,海拔高1260米。老君閣是塔型尖頂的樓閣,共九層,閣內供奉太上老君坐蓮像。

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為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鑒賞家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

老君閣

在老君頂,一覽眾山小。看吧,這就是青城山三十六峰,霧蒙蒙的。在天氣好的時候這裡是可以看到都江堰的。

青城山

從老君閣出來,我們開始下山,這時候從纜車路線而上的遊人太多了,山道開始擁擠起來,看來我們一大早上山,是明智之舉。

上清宮

上清宮是青城山原先最高的一座道觀,海拔1180米,修了老君閣就是不是了。上清宮始建於晉朝,今天我們看到的建築是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的。

上清宮

在上清宮左右兩邊有兩副對聯,一副“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是大書法家於右任先生留下的。

另一副“上德無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是馮玉祥的手筆,是老子《道德經》中原句。

這裡我看到了“道法自然”的匾額。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老子在《道德經》裡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道法自然

進宮後的左右兩邊是青龍和白虎兩殿,青龍、白虎作為護法神,捍衛道教的尊嚴。過青龍白虎殿,有一副形容上清仙境之美的對聯:鐘敲月山磬歇雲歸,非仙島莫非仙島;鳥送春來風吹花去,是人間不似人間。

主大殿,三清大殿供奉,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

三清大殿

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

老君殿

上清宮老君殿右側有“文武殿”,供奉文聖孔子與武聖關羽。內有張大千繪王母、麻姑及花蕊夫人像。天花板上有墨龍、二十四孝圖和三國故事題材畫。

文武殿

對面的小院是張大千曾經居住過的地方。1938年至1942年,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在青城山上清宮中,並自號"青城客",著國畫千餘幅。60年代他在巴西聖保羅創作巨幅《青城山全圖》。

《青城山全圖》

宮左有兩井,一方一圓,泉源暗通,互為深淺,故名“鴛鴦井”;宮右有一池,形如半月,水深數尺,晶瑩清澈,不竭不溢,傳說是仙女麻姑浴丹處,故名“麻姑池”。這鴛鴦井三個大字,是張大千先生來此寫生時留下的,還有麻姑池三個字也是張大千所題寫。

鴛鴦井

殿前的大道無為。無為不是真的無為。

大道無為

宮側山崖刻有“天然聖跡”、“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

天下第五名山

慈雲閣

下到慈雲閣,慈雲閣是80年代修建的,成三方四合院形狀,山門上懸掛三匾,中間是“慈雲閣”,兩旁分別是“普度眾生”及“國泰民安”,門中間楹聯為:觀大面麗如彩鳳,望上清秀若雲龍。

慈雲閣門左側是土地祠,門右側是鎮山王,慈雲閣兩旁分別為慈雲殿、財神殿、長生殿與藥王殿。

慈雲閣

索道上站

下面已經沒有什麼可看之處了,我們選擇坐纜車下山了。

索道上站

明月湖

索道站到山門,還需要走過一個小湖,明月湖。可坐遊船,也可沿著棧道行走。我們還是走吧,又沒有多遠。出山門我們的秋遊青城山就算完成了。

明月湖

後記

講真的,青城山在四川這麼多風景區來說,風景確實一般,可能會讓沖著看美景而來的遊客大失所望。但青城山的精彩之處不在於它的風景,而是在於它厚重的人文歷史和道教文化。

現在很多遊客在山門打個卡,然後纜車上山,到老君閣又打個卡,表示自己已經來過青城山了,就又纜車下,青城山的精彩完全沒有領會到,這樣完全沒有意義。

如果你對傳統的道教文化不了解,只想看風景,青城山真的沒有來的必要,如果你是要追尋中國傳統文化和道教文化,青城山你必來。

雖然青城山比較商業化了,但它歷史底蘊在這裡,所以我在文章中一再提到要早上進山躲開旅遊團,這樣你才能了解到青城山的“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訂便宜機票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