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大伾山就是這樣的山,雖然不高也算不上有多大,但裡面住著各路“神仙”,最有名的就是大伾山摩崖大佛,它是非常典型的佛教造像。但山上最多最集中的卻是道教建築,供奉著呂洞賓、張三豐等等。當年明朝的心學大儒王陽明還在大伾山講過學,留下了陽明書院,這樣算來大伾山可謂儒釋道三教齊聚,真的是難得的風水寶地。

大伾山大門

大伾山景區全景圖

大伾山位於浚縣古城的東面,總共有四個大門,我是從西邊的正山門進的,門票50塊。去的時候早上八點多一點,有晨練的人從大伾山往外出,聽說早上七點之前沒有人收門票。反正就去一次,也沒有專門去考證。去大伾山其實並不是看山的,山就那麼高,有看頭的是散落在山上眾多的人文景點,由於都比較分散,只安排了半天的行程,有些地方遺漏了可能都不知道,所以就見一個說一個,相對會比較客觀。

大伾山

恩榮坊

走進大伾山看到的第一個古建築叫恩榮坊,恩榮坊原來並不屬於大伾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從二十公里外的衛賢鎮移民過來的。牌坊的主人是明朝萬歷年間的工部主事孟楠,孟家一門出了三位進士,萬歷皇帝親自賜建恩榮坊,建造的時候為“牌坊摞牌坊”,也就是在這座牌坊的上面,以前還摞著一座小的牌坊,重坊相疊、結構獨特。可惜的是在歷史長河中現存牌坊外面摞的小牌坊被拆除,只留下現在的三間四柱五樓式的青石建築,訴說著當年孟家的顯赫功績。

恩榮坊全景

恩榮坊抱鼓石

恩榮坊抱鼓石包袱角

恩榮坊抱鼓石

恩榮坊抱鼓石

天齊廟

天齊廟,始建於北宋,供奉的是東嶽大帝黃飛虎,歷史上幾次毀於火災,最後一次是1987年的一場大火,現在看到的天齊廟是1991年重新修建的,其中廟前的兩根滾龍飛雲石柱是原殿之物,雕刻精美,是整個廟宇的靈魂。

天齊廟

天齊廟照壁

天齊廟大殿

天齊廟浮龍柱

天齊廟飛簷

天寧寺與大佛

伾山大佛的名氣可是遠近聞名,而它就位於大伾山的天寧寺內,天寧寺始建於北魏,曾多次重修,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四次大的滅佛運動,世稱“三武一宗”,其中最後一次也就是後周世宗柴榮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對天下寺院大力整頓,廢掉的佛寺有三萬多座,天寧寺因有伾山大佛,柴榮下了一道聖旨,大伾山寺(在當時天寧寺叫大伾山寺)不停廢。天寧寺得以保留。

大伾山大佛,是一尊善跏趺座式的彌勒造像,距今有 16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最早的大型摩崖造像。它依山而鑿,高與崖齊,通高是22.29米,比洛陽龍門的盧舍那佛高5.15米還多,是北方最大的石佛。外面蓋有一座門樓,因為大佛的底部低於門樓底座兩米多,所以雖然佛爺住在樓裡,個頭卻比門樓要高,於是就有了“八丈佛爺七丈樓”的說法。浚縣有“兩寶”,一個是浮丘山的碧霞元君,另外一個就是大伾山上的大佛,聽說都比較靈驗,當地人俗稱:“東山大佛西山奶”。

大伾山大佛國寶碑

天寧寺大門

天寧寺內院

天寧寺一角

大伾山大佛

大伾山大佛

八丈石佛七丈樓

大佛摩崖石刻

大佛摩崖石刻

大伾山升運殿

龍洞

龍洞本來是天然洞穴,後來加入了情感,就變得生動起來,在宋代時因為求雨非常靈驗,被宋徽宗封為“康顯侯”。在元代,“龍洞祥雲”成為黎陽八景之一。龍洞旁的崖壁上有5條石雕滾龍,巧奪天工,生動傳神,呼之欲出,驚之欲飛。

龍洞屋簷

龍洞內景

龍洞題記

龍洞浮雕龍

龍洞浮雕龍

龍洞

觀音寺

觀音寺在龍洞西,是大伾山上最北端一處古建築。殿坐南向北,院內古柏參天。迎面山巖如屏,高數仞,上刻“觀音巖”,殿始建於元代,浚州知州劉友諒於此向觀音求雨有應而於崖壁刻觀音畫像,因名觀音巖。後於巖下鑿洞雕像。本為求雨而鑿觀音大士,後逐漸變為送子觀音,成為善男信女求子聖地。

觀音寺正門

觀音寺內景

紫泉別墅

關於別墅我一直以為它是西方的舶來品,沒想到古來有之,大伾山之上就有這麼一座,是清朝康熙年間浚縣知縣劉德新所建。對於其它地方來說劉德新的名字可能比較陌生,但對於浚縣和大伾山來說劉德新絕對是個名人,大伾山之上到處都是他的名字。他篤信道教,紫泉別墅以前是道家人的居所,現在裡面也供奉有一些道家神仙。

紫泉別墅正門

紫泉別墅內景

紫泉別墅碉樓

紫泉別墅摩崖石刻

紫泉別墅來鶴亭

紫泉別墅來鶴亭

紫泉別墅來鶴亭

紫泉別墅來鶴亭藻井

呂祖祠

呂祖祠位於大伾山的西側,同樣出自劉德新之手,據說有一次,他在洗臉時,水盆中映出自己的頭項上長出一棵小柳樹,大為驚訝,便問師爺,“這是何意?”師爺頭腦靈活,便說:“恭喜老爺,八仙裡呂洞賓的弟子名柳仙,頭上就有棵柳樹,老爺莫不是柳仙轉世?”劉德新聽後很高興,自認為是柳仙轉世,那當然就是呂洞賓的弟子,所以就修建了這座祠堂來供奉呂洞賓。呂祖祠規模宏大,佈局嚴整,依山就勢,是大伾山古建築中的精華。

呂祖祠正門

呂祖祠正門

呂祖祠雲封亭

呂祖祠內現場拓碑

呂祖祠內景

呂祖祠呂祖洞

呂祖祠呂祖洞

呂祖祠內景

霞隱山莊

霞隱山莊又稱“明陽書院”,和呂祖祠相鄰,聽名字就能感覺到和明代大儒王陽明有關,明弘治十二年,大理學家王陽明送本地名臣王越的靈柩來浚縣安葬時,見此風景秀麗,便在大伾山上講學,由於聽著甚眾,後在此建書院以課諸生。霞隱山莊現存有很多古碑,但最有名的還是崖壁上的摩崖石刻,大伾山以大佛和摩崖石刻最為著名,摩崖石刻散落在大伾山上,其中以霞隱山莊的崖壁最為集中。另外霞隱山莊內有山上路可直通大伾山最高的地方太極宮。

霞隱山莊

霞隱山莊石坊

霞隱山莊石坊

霞隱山莊精雕門樓

霞隱山莊摩崖石刻

霞隱山莊摩崖石刻

霞隱山莊石碑

霞隱山莊摩崖石刻

霞隱山莊藥王廟

霞隱山莊房舍

霞隱山莊摩崖石刻

霞隱山莊石坊

霞隱山莊摩崖石刻

霞隱山莊摩崖石刻

張仙洞

這個地方位於霞隱山莊通往太極宮的路上,同樣也是康熙年間的知縣劉德新主持修建的,因為裡面“住著”張三豐的睡像而得名,當地人更喜歡叫這位神仙“睡爺爺”,傳說身上哪裡不舒服了,用手摸摸“睡爺爺”相應的部位就會立馬好起來,撫摸的時候還念念有詞:“摸摸頭,頭不疼;摸摸肚子,肚子不疼……”,結果就是睡爺爺被摸的通體發亮。別說,還真有人送錦旗,內容就是“睡爺爺真靈”。

張仙洞門樓

睡爺爺

睡爺爺

睡爺爺

睡爺爺

睡爺爺局部

睡爺爺局部

睡爺爺石鞋

睡爺爺扇扇子的侍者

給睡爺爺的錦旗

財神殿

其實這個財神殿沒什麼特別的,在大伾山如果要找財神,可謂遍山都是,寺中、廟中、觀中那一個都少不了,它更多的是代表人們對財富的渴求。

財神殿

財神殿邊的財神

財神殿對面屋簷

太極宮

太極宮挺立在大伾山的最高峰,為大伾山的標志性建築。太極宮建於康熙十六年,主持建造的還是哪位知縣劉德新,是一座八棱柱形的三層高樓,通高33米,為八角攢尖樓閣式建築。八面墻上按方位飾以八卦符號。故又稱"八卦樓"。宮門為卷形,門額上刻"眾妙之門"。

純陽洞天

太極宮

小壺天

眾妙之門

萬仙閣

萬仙閣為硬山灰板瓦建築。閣分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墻壁及梁、檁、椽、柱上嵌掛大小塑像萬餘,疏疏密密,錯落有致。這些塑像,高的1米有餘,小的只有幾寸,但個個形神兼備,呼之欲出。故得名萬仙閣。

萬仙閣

禹王廟

禹王廟位於大伾山頂。原來建在大伾山東南,是為紀念大禹治水之功而建。後屢毀壞,幾至坍塌。清康熙十八年,還是知縣劉德新遷廟於今址。禹王廟前留有王陽明寫的《登大伾山》詩碑,碑文清晰可辨,無論書法還是文學都具有非常高的價值。

禹王廟

王陽明《登大伾山》碑文

王陽明《登大伾山》碑文

柱礎石

禹王廟門前石碑

中軍亭

禹王廟前有中軍亭,六角攢尖頂,系隋末瓦崗軍李密、徐世勣駐守黎陽時佈兵點將、了望敵情所建。原亭已毀,1984年又進行了修復。

中軍亭

中軍亭匾額

中軍亭石獅

中軍亭石獅

中軍亭藻井

中軍亭藻井

大伾山是一個信仰紮堆的地方,隨便一個山頭就是一個道觀寺院,“伾山仙境”絕對是名不虛傳。

2萬步,2千字,80多張照片,感受最真實的浚縣古城

大伾山上的“移民”,河南為數不多的“恩榮坊”,距今400年

浚縣浮丘山是一個道教聖地裡面卻有個千佛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訂便宜機票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