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行前印象

說起黔西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

濃鬱的少數民族風情?山川秀美、景色迷人?大快朵頤、食指大動?

由張涵予、於娜、馬國興、王仕斌、肖劍、王千源主演的電影《雲下的日子》,把黔西南山區首次帶入了人們的視野。兩個向往美好城市生活的貴州山村孩子,在去尋找城市的途中,所經歷的一系列既妙趣橫生又蘊含深意的故事,牽引出黔西南的幽深與魅力。

陳小春等五位爸爸帶著萌娃們來到了貴州興義進行《爸爸去哪兒》取景拍攝。一時間,各種花絮和短視頻刷爆了朋友圈。他們在興義萬峰林,進行了騎自行車體驗、集市遊戲互動,並在清水河鎮雨補魯村,開展了兩天一夜的鄉村農家生活體驗。

其實,關於黔西南的探索從古代就有。公元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的四月,一位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的老人,在遊歷了黃果樹瀑佈之後,便背著行囊,拄著拐杖,沿著黔滇驛道,翻過關索嶺。“霞客”是他的名號,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愛好,一生志在四方,他的足跡遍及今天的21個省市、自治區。

徐霞客一會兒爬座山,一會兒下峽谷,一會兒越道嶺,一會兒過條河,他在《黔遊記》中寫道:“初,餘以為去盤江止五裡耳,至是而知駝騎所期舊城,尚在盤江上五裡,亟為前趨。”體力和耐心在這樣的行路中消磨殆盡。

挫敗曾經讓徐霞客停滯了腳步,在興義、在晴隆,踟躇不前的他在黔西南的美味中重拾勇氣,休整一新,美食給了他尋路的氣力和信心,他爬上威山寫道:“由東北上西南,如攀龍尾而升,復見東南峰外,澄霄麗日,遙山如靛,餘所行之西北,則彌淪如海,峰上峰下,皆如混沌……”他走過萬峰林讚嘆道“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處峰成林”,“叢立之峰,磅礴數千裡,為西南形勝”。

在這樣的一次次文字、綜藝、影視的挑逗中,終於我的好奇心難以再被壓抑,開啟了這段黔西南之旅。

完整閱讀本文,需要約10分鐘,建議先收藏,然後按所需慢慢翻閱。

Hey,我是劉鯨魚,北歐海歸、三線城市的二手經濟學家、誤入旅行圈的撰稿人、隨心所欲流簽約攝影師......都是我的標簽。

新浪微博:@劉鯨魚跑跳蹦

微信:savdel(僅供合作聯絡)

註:拍片不易,碼字更艱,嚴禁各種形式盜文盜圖。

行程小覽

Day1

17:00沈陽飛貴陽,貴陽飛興義,到達興義機場

17:30出發前往安龍

18:30前往安龍網紅小吃一條街打卡,用晚餐

Day2

08:30—11:00前往全國首個國家山地戶外運動示范公園體驗攀巖

11:00出發前往貞豐

12:30—12:30前往土佈小鎮,體驗佈依刺繡

15:30前往雙乳峰

16:30前往三岔河體驗當地民風

18:30入住房車營地

Day3

08:00房車營地用早餐

08:30出發前往晴隆

12:00—12:30午餐

12:30出發前往普安

13:30—17:00觀賞制茶工藝,體驗茶山自行車道騎行

19:30出發前往興義市

Day4

08:00早餐:劉記羊肉粉

08:30—9:30出發前往雙生村漫步,欣賞非遺八音坐唱

09:30—12:30乘坐遊覽車上觀光道遊覽萬峰林,到自行車驛站,峰林騎行

12:30—13:00午餐:萬峰林黃秀蛋炒飯

13:00—17:30前往萬峰湖,體驗湖上摩托艇、帆船等水上娛樂項目,打卡吉隆堡

Day5

08:30—12:00前往馬嶺河峽谷,徒步觀光旅拍

12:00返回市區,興義街邊小吃打卡:雞肉湯圓、糯糍粑、雞蛋糕、盒子粑等

15:00返回貴陽,飛沈陽

民俗:一曲山地小情歌,我把黔西南唱給你聽

(1)坐標普安茶園:一曲小打一杯茶

那是一杯鮮亮明艷的普安紅茶,那是一曲歡快婉轉的小打音樂。我永遠無法忘記在普安茶園的那個下午。包裹著頭巾的少女,穿著經三千多年的歷史演進與傳承,雜糅進蠟染、刺繡、挑花、鑲綴、裁縫而凝聚的華服,用纖細的手指奉上最真誠的功夫茶。

茶到唇邊的那一刻,樂聲四起。

那是一群熱情友善的佈依人,用小打音樂,和茶而歌。

當地的動、植物材質,如牛角、馬尾、獸皮、竹木等,老藝人們代代相傳的手工技藝下,成了他們手上千變萬化的樂器。簫筒、胡琴、月琴、瓷碗、木葉等樂器合奏,大多以簫筒來定音調,即興加花或簡化造成錯落不一,產生一種自然的多聲效果。

相傳,小打音樂是明洪武年間調北征南時由中原傳入貴州,經佈依族民間音樂家們不斷的總結、完善、發展,逐漸固定下來,形成了今天這種在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等民俗活動中演奏的合奏音樂,過去被戲稱為“小打小鬧”,後人則稱之為“小打音樂”。

在普安,佈依小打音樂,佈依語稱之為“鬥彈達吟”,漢語譯為“吹拉彈打”,從演奏樂器、曲目、音樂特點等上看,具有中原絲竹音樂和佈依民間音樂的特點,又有西南古典音樂遺風。與現代音樂相比這是一種極不精致的音樂,每個聲道都七扭八歪,每個聲響都笨拙粗糙,但就是這樣的組合,把不加修飾的氣息和心聲直接播送到每個聽著耳畔。

手中的茶散發著幽深的香氣,隨著音樂的旋律刺激著因陰雨而遲鈍的嗅覺。呷一口茶,滋味濃強鮮爽,喚醒著在現代社會中因濃重烹飪而麻痹的味蕾。位於南盤江、北盤江兩大流域的普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低緯度、寡日照、高海拔,讓這裡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培植出最鮮嫩的普安紅茶。這是一種專屬普安的湯色紅亮,這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滋味醇滑。

在小打音樂中,我細嗅杯底香,然後,在少女溫柔的目光中,又斟滿下一杯。

(2)坐標下納灰村:八音坐唱八方客

如果說小打音樂是佈依族的鄉野小調,那麼八音坐唱則是佈依族的交響樂,這種世代相傳的民間說唱藝術,既有宮廷音樂的宏偉,又有廟堂音樂的莊嚴,也有佈依音樂的柔美。

走在萬峰林裡,是一種滄海桑田與人間煙火最契合的巧妙。

一座座奇美的山巒,與碧綠的田野、彎曲的河流、古樸的村寨、蔥鬱的樹林融為一體,構成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態環境,形成天底下罕見的峰林田園風光。每一顆峰巒都入上帝之手佈置在這片土地上的棋子,既獨立成趣,又與其他類型的峰林相輔相成,組成雄奇浩瀚的巖溶景觀。

這裡的佈依人家,因地而生、因水而生。循著萬峰林的脈絡,屋舍和田地錯落有致、鱗次櫛比,構成了三個名有“納灰”的自然村落。走進下納灰村,村口的不知年紀的古樹下,響起了隆重的歌。古樸、流暢、悠美、悅耳,這種早在唐宋時期,就在桂東南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流傳,常用於佈依族節日、婚慶嫁娶、祝壽、建房等喜慶場合,如今成了歡迎往來遊人的由衷祝福。

吹管類、拉弦類、彈撥類、打擊類四類八種民族樂器演奏並配以佈依男子或男女演唱的藝術表現形式,由牛角(骨)胡、葫蘆琴(胡)、月琴、簫筒(竹笛)、釵、刺鼓、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組成,後加入了“勒尤”、“嗩吶”、“木葉”等。經過經年的傳承,凝聚著一代代佈依人的智慧結晶和民族感情,配合著動人的彈唱。

佈依族人,把生活放進歌裡,再用歌聲裝飾生活。無事不被歌唱,無事就來歌唱。他們用歌聲傳述著古老的民族歷史,歌頌著人民的勤勞勇敢,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殘暴,展望著新社會的幸福和光明。敘事歌、古歌、生產勞動歌、習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兒歌、新民歌等,或用佈依語演唱,或用漢語演唱,句式和結構不盡相同。隆重的場合,音調高昂大方,引人入勝;談情說愛的時候唱,音調柔和、婉轉、活潑動聽。

在八音坐唱中,我沉醉了,在萬峰林中兜轉,在下納灰村駐留。

風光:獨特的山,奇趣的水

雲貴高原喀斯特峰林一般發育較差,具有觀賞價值的峰林景觀更為少見,而興義的納灰壩峰林盆地卻一展豐姿,規模宏大,景色秀美,在高原喀斯特區首屈一指,馬嶺河峽谷風景區就是雲貴高原喀斯特風光的一個典型,一個完美的縮影,包括馬嶺河峽谷、萬峰林、萬峰湖三部分。

(1)奇妙星球中的世外桃源——萬峰林

萬峰林位於貴州省興義市東南部,南端與廣西交界,西到滇、桂、黔三省(區)交界處的三江口,北接烏蒙山主峰。長200多千米,寬30-50千米,是中國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

氣勢磅礴,景觀奇特,屬於中國西南喀斯特地貌,堪稱中國錐狀喀斯特博物館,被稱譽為“天下奇觀”。萬峰林包括東、西峰林,景觀各異,是國內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

在三百六十多年前,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就來到過萬峰林,他還發出這樣的讚嘆:“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徐霞客再次來到興義,在遊記中寫道:\"叢立之峰,磅礴數千裡,為西南奇勝\"。

(2)大自然在黔西南的深吻——馬嶺河峽谷

馬嶺河峽谷是一條在造山運動中剖削深切的大裂水地縫,集雄、奇、險、秀為一體,谷內群瀑飛流,翠竹倒掛,溶洞相連,兩岸古樹名木點綴其間,千姿百態。地處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景區內瀑佈群,中心景區內的30餘道瀑有的壯如銀河缺口,有的柔弱若婀娜仙子;瀑群凌空而降,飛珠濺玉,陽光下的道道彩虹,與深谷幽境相映,置之其中似人若仙。由於“千泉歸壑,溪水溶濁”的作用,形成的深圳特區谷兩壁碳鈣堆積千姿百態,似飛禽走獸,加之瀑霧滋潤,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兩岸眾多支流因下切速度滯後於主流,形成了上百條高逾百米的瀑佈墜入深谷之中。峽谷平均寬度和深度都在200-400米之間,最窄處僅50米,最深處達500米,如此之窄,又如此之深,實屬罕見。喀斯區的河水含碳酸鈣很重,在跌落過程中迅速釋放出二氧化碳,將碳酸鈣附在崖壁上。

時間的推移,碳酸鈣物質越帖越厚,面積越來越大,遂在峽谷兩壁孕育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鈣化瀑佈群,僅天星畫廊景區的嶂谷絕壁上,就懸掛著面積達30餘萬平千米的鈣化瀑,與氣勢磅礴的瀑佈峰林相交織,構成極為珍奇的稀世景觀。

住宿:推窗見山,俯首見水,在雙生村記住鄉愁,融於山水

臨水而居、男耕女織,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於山水間尋一處靜地,這樣安樂的世外桃源,就隱於雙生村。

雙生村是位於興義市萬峰林景區腹地的一個村寨,村中現今居住有漢、佈依、苗、彝、白等民族,保存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

“鄉愁集市”專為尋找鄉愁、體味鄉愁的遊客而打造,在這裡不僅有石磨豆漿、鹵味、羊肉粉、刷把頭等特色美食,還有炸米花、粽粑、盒子粑等為代表的舌尖上的童年美食記憶。

尋一段鄉愁將心靈安放,萬峰林下雙生村,放慢匆忙的腳步,於時光深處,只聞花香不問朝夕。

舒揚的古琴聲從名為“本心堂”的四合院中傳出,循著琴音走入石院,突感進入另一方天地,身心的疲憊皆被卸下。

漫步於遊廊間可見各屋內有人品茗閑談、尋脈問診、針灸推拿......各類名醫大咖相聚本心堂,傳中華美德,弘中醫之道。

以“本心堂”為中心,君群文化集合“養心山房”、“食養膳房”等處,在鄉愁集市傾心打造集“食、宿、養、修”為一體的文創+康養基地,在尋找鄉愁的路途中,為大家提供一個修養身心的驛站。

鄉愁路遠,在探秘的途中也需給靈魂打個盹兒。卸下行囊,漫步在“雅舍”的小路上,彎彎轉轉間便到民宿旁,清幽小築仿若和外界隔絕,夜晚睡在群峰的懷抱間,抬頭見蒼穹,低頭是故鄉。

美食:最難走的山路通向最幽深的腸胃

(1)吃辣——中國最早的辣文化,熾熱尋常百姓家

辣椒在進入中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並不被當時的國人當成一種食物,從現存的歷史資料,倒是可以發現一些辣椒進入中國飲食歷史的線索。康熙六十年編成的《思州府志》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這是辣椒最早用於食用的記載。這段記載中還提到兩個非常重要的資訊,一是辣椒的食用是“代鹽”的無奈之舉;二是食用辣椒是從土民和苗民中首先流行起來的。

學界認為辣椒廣泛地進入中國飲食,當始於貴州省。在貴州,辣椒完成了從外來新物種到融入於中國飲食中的調味副食的過程。辣椒極有可能由浙江通過長江航道貿易輸入湖南,但湖南鄰近長江航道的東北部最初並沒有廣泛地食用辣椒。

黔西南家常菜幾乎都以辣為佐料,糟辣椒、幹辣椒、油辣椒、泡椒、尖椒...幾十種不同口味不同形式的辣可以烹飪出滿滿一桌菜品,辣椒躍居為黔菜的百味之主。各民族在長期嗜辣的實踐中,創造了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辣椒制品和系列辣椒菜肴。

辣椒除一般作為佐料,伴以肉食、菜蔬、煎、炒、燜、炸,或用幹粉熬制,制成紅油,用以調佐料粉、面,或以幹粉調以蔥、醬油、醋、香油,制成蘸水,蘸吃菜蔬外,更有以青鮮者入鍋焙熟,再加油、鹽、醬等佐料,美味可口。每到秋季,選取鮮紅辣椒,加薑、蒜以刀宰碎,加鹽入壇密封做成酸辣椒,酸辣適宜。

在黔西南的餐館就餐,隨主菜一起上桌的,必定有幾小碟摻著蔥花的辣子。吃飯前,先從菜湯中挖一勺湯汁進去,然後每一筷子菜,都要在小碟中拌一下,才能下飯。即便是去吃街頭小吃,桌子上也會擺著幾個大玻璃罐,裡面分別裝上辣醬、油辣子,或者辣子面,讓客人各取所需。然而下次再食辣的時候,請悉心品嘗,因為這是中國最早的辣文化。

(2)制糯——中國糯食之鄉,百般糯換心服口服

貴州人吃糯米飯的歷史悠久,早在嘉慶年間,已經是聞名風味小吃,而糯米尤其以黔西南最為著名。據《黔南職方紀略》記載:“黑苗,舂之甚白,炊熟成圈,以手掬食。”清代也有“飯顆香炊玉滿盆,全家團第作猿蹲”的生動描述。

在黔西南的糯食之鄉貞豐,擁有香噴噴的糯米飯、粽子,美味的糕粑、月餅,獨具口味的豆豉,制作工藝無比神秘、難以復制,手藝的傳授仍然遵循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師徒的心訣、食客的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

貞豐糯米飯米香肉酥,油而不膩,色彩美觀,味濃爽口,堪稱獨特的傳統美食。原料精選上等糯米,先簸幹揚凈,用冷水浸泡整整一夜後,上鍋經兩次燜蒸煮熟。煮的過程中不能灑水,並要時時用筷子攪拌,方能保證每一顆糯米粒的軟硬均勻、適中。然後淋上雞骨、豬骨熬制好的油湯。搭配糯米飯的肉,做法非常講究,選用配料多樣,如八角、茴香、花椒、桂皮、鹽、醬油等,提前去醃漬了整整五天的豬精肉才可以上場。接下來將菜籽油燒熱下鍋炸,半成熟時撈出瀝油切片,綴以青菜,紅綠相間,米香肉酥。

一般在貞豐縣城的店中出售時,用鐵鍋裝糯米飯,文火加溫保熱,配上雞腿、紅燒肉、香腸、特制的胡辣椒面、酸菜、折耳根等,即可食用,糯米下肚,是那種表面普通但吃起來要你口服心服一輩子記住的味道。

小小的貞豐縣城,獨具特色的灰粽、油而不膩的糯米飯、五色分層的糕粑,各類糯食產品有二三十種,老字號糯食加工作坊生意紅火。對於黔西南人而言,糯米早已不單是餐桌上的一個佳肴,更承載著地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底蘊,陪伴和印證著萬千家庭代代生息、煙火繁盛的美好與和諧。

(3)復古——遍地珍饈越百年,古法亦可傳千古

“中國羊肉粉之鄉”、“中國糯食之鄉”、“中國三碗粉之鄉”......黔西南州,物華天寶。茶葉、草地畜牧業、蔬菜、烤煙、甘蔗、薏仁米、油茶、中藥材、幹鮮果業,這些集山地靈氣的綠色食材經過黔西南人民的智慧醞釀,變成一道又一道噴香誘人的特色美食,店鋪生生不息,從一輩又一輩的老師傅手中接續至今。

沖沖糕,源於黔南佈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有百餘年歷史。制作工具是采用棕樹木制成的,分為隔板、蒸籠、木棒三大件。其中隔板略小於鍋口,將之架於蒸鍋口上,起密封和支撐作用,板面根據能容納小蒸籠的個數來鉆氣眼;蒸籠形如腰鼓,一般高約十厘米、直徑六厘米左右。以中間穿上無數小孔的鐵板作甑底,用時只需將籠罩在隔板氣眼上即可。質柔軟香甜,色淡黃中偏紅,地方味濃厚,口感有韌性。

安龍剪粉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制作方法只需要把浸泡過的大米磨成米漿,然後一點點倒在模具裡上鍋蒸熟,這過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把握每一張粉皮都厚薄均勻。蒸熟的粉皮還要晾涼,抹上一點油,這樣粉皮才不會互相黏住。在吃的時候,就把粉皮剪成小段放到碗裡,然後加蒜汁、香油、咸菜、花生、香醋、辣椒油、麻醬等十幾種調料,最後撒上蔥花和香菜就可以上桌。看起來薄如紙,裹滿紅油看起來就特別的誘人,酸辣可口,特別過癮。

羊肉粉源於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制作過程比較復雜,需取上等羊,宰殺、去毛、除膻味、去污,分部位下鍋,加薑塊,小火煮熟,出鍋冷卻後切成薄片放到粉面上,配以蔥末、芫荽、酸蘿卜、辣椒面等佐料。特制食材、花椒和秘制醬汁,會造就咸鮮麻爽的悠長回味,秘制醬汁的獨特工藝是十分難學,這使得興義羊肉粉只能在興義才最正宗。羊肉熟透而不爛,米粉雪白,湯汁鮮淳,辣香味濃,油而不膩。

雞肉湯圓始創於清朝末期,經四代傳人,已有百餘年歷史,成為今天貴州興義地區四大招牌名小吃之一。興義雞肉湯圓獨樹一幟,“眾家皆甜,唯我咸鮮”。興義雞肉湯圓不同於其他湯圓的關鍵在於:以雞肉為餡,灌雞湯,點芝麻醬,具有小巧玲瓏,色彩雪白、晶瑩光潔的糯米清香與雞肉、豬肉、雞湯、芝麻醬的鮮香融合為特色風味的芳香,又有糍糯、細滑、清爽、油而不膩。

......

我至今仍然無法準確地描述在黔西南行路的感覺。珠江水系南北盤江流域的低緯度高海拔山區,在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中,氤氳不暢。當地人說,好不湊巧,你們錯過了清凈的夏又沒趕上明朗的冬。那是一種纏繞在行路上的溫柔,從高地到峽谷,從橋梁到甬道,從每一個穿越的山丘,從每一條寬寬窄窄的溪流。她不似大江大河上的驚風,而是如同一個長鏡頭中清徐的撫摸,那樣柔緩。

我無法盡數在黔西南令人驚艷的餐飯,猶如我無法盡數遠行路上有多少跌宕,滿載秋色的行船駛過多少湖光。一入黔西南,酒甜飯香。那些行路曲折而視覺寡淡的日子,因口腔裡讓人目眩的纏綿,或不同食材在牙齒間迸裂的果決,而熠熠生光。有人說,美食可以抵抗全世界所有的悲傷和迷惘,那一定是來自黔西南的語匯。走了那些路,一路從最難走的山路走進最幽深的腸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訂便宜機票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